本网讯(通讯员 李梦婷) 为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2月25日上午,档案馆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联合开展以“数智赋能档案创新、共建助力数据流通”为主题的支部共建活动。双方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技术研讨等形式,共探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路径,共绘智慧档案服务治理新蓝图。

一、实地调研:数智转型赋能档案管理现代化
活动伊始,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党支部一行实地考察了我校数字档案馆。馆长徐迪迪详细展示了数字档案管理平台的建设成果,包括电子档案全流程管理、智能检索系统及安全防护体系。重点介绍了自主研发的AI脱敏技术,该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精准识别敏感信息,实现档案数据高效安全共享,为学籍档案开放利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负责人欧阳汉峰总工对AI脱敏技术的实用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在数据保护与开放领域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二、共话发展: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
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党建引领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交流。我馆介绍了“四年四跨步”的发展历程,强调在党建引领下逐步构建起覆盖学生、教学、科研、行政的全链条档案管理体系;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则分享了自然资源档案数字化、城市空间信息平台建设的创新实践,重点介绍了其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管理试点的经验。该中心通过建立全流程电子签章、区块链存证等技术体系,实现档案管理从“双套制”向“单套制”的跨越式转型,并提出“以档案数据驱动城市精细治理”的实践理念。我馆对此表示高度关注,认为该试点对破解电子档案法律效力认定、长期安全保存等难题具有示范意义,将积极学习借鉴相关经验,探索在科研项目档案、电子学籍档案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双方一致认为,新形势下档案工作需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以科技创新破解数据安全与共享难题,以跨领域合作释放档案资源价值,共同推动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三、技术攻坚:AI脱敏技术引发深度研讨
作为活动亮点,我馆自主研发的AI脱敏技术成为研讨焦点。技术团队从算法优化、应用场景及合规性三方面展开介绍,现场演示了该技术在处理学籍档案、个人信息保护中的高效性与精准性。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专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管理需求,提出“脱敏技术+地理信息”的融合构想,建议探索AI技术在空间数据匿名化处理中的应用,为智慧城市数据开放提供安全保障。双方就技术联合攻关、标准共建等表达了合作意向。
此次支部共建活动以“红色引擎”驱动业务创新,为档案事业服务城市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也为新时代基层党建与专业领域深度融合提供了生动范例。
(审核:徐迪迪)